“快看咱这花椒,串大、粒饱,把枝条都压弯了腰!”8月12日,浅井镇土门口村的花椒基地里,50多位村民戴着草帽、包着头巾,指尖翻飞,采摘枝头上那一串串红彤彤的花椒。
基地负责人潘战现抹了把汗,笑得眉眼弯弯:“今年老天不给力,我们连浇了五遍水,硬是把60亩花椒园从旱口里夺了回来。再有一周,就能全部收完!”
从荒坡到椒园,不过五年光景。浅井镇山区的土门口村山多地薄,集体经济如何破局?村两委外出考察后,拍板把花椒种植定为“一村一品”。村里成立合作社,动员群众流转60亩撂荒地,引进省农科院培育的“宝香丹”良种,配套建成小型加工车间:4台烘干机、1台筛选机、1台圆筛子,实现了“当天采摘、当天烘干、当天包装”。“当年买苗真贵,一棵十来块,一亩70棵,4200多棵就花了4万多元。”村干部周彩东记忆犹新。
今年,花椒树进入盛果期,预计可采鲜椒一万余斤,三斤鲜椒出一斤干椒。村里又对包装进行升级,新添打码机、绿箔纸密口机,让山村花椒“穿上新衣”。过去卖产品,如今卖品牌,附加值翻了几番。
花椒染红山坡,群众笑开颜。常年在基地务工的50余名村民守着家门口就能拿“双薪”:土地租金+务工收入。每天分散在坡上的五彩身影,远远望去像给山坡缀满了会移动的花。70岁的于爱芹把3亩地流转给合作社,又在基地务工,摘一天花椒挣60元。“像我这把年纪还能挣钱,跟老姐妹边唠边干,心里可畅快!”
土门口村在花椒之外,还种有80亩迷迭香,与花椒错峰用工:浇地、除草、收割……一年四季人不闲,闲散劳动力家门口就有活干。
“下一步,我们将叫响‘一村一品’特色品牌,同步推进烘干、仓储、精深加工一体化,让‘红果果’和‘绿叶子’真正成为村集体和乡亲们持续增收的‘摇钱树’!”村党支部书记周福军信心十足。
编辑者:wanglongwei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