禹州
关闭
Y
禹州

伏牛山的脊梁——记张怀锋的爱心奉献之路

禹事汇房产网 2025-08-19 16:59
465

禹州,伏牛山余脉在此收束成温厚的脊线,颍水如一条银带绕过古城。这片沉淀着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上,山势的巍峨追求、平原的谦逊平和、河流的无声滋养,共同塑造着她的子民。张怀锋,便生于斯,长于斯。他以笔为剑,在书法艺术的天地中驰骋;他以爱为舟,在公益事业的长河里前行;他以德为帆,在文明践行的道路上远航。他生命的轨迹,恰如这方水土的隐喻:在书法艺术的峰峦间攀登求索,在生活的平原上低调躬行,而他的公益之魂,则如颍水般流淌不息,默默浇灌着文明的田畴。他以书法与摄影为翼,在爱心奉献之路上坚定前行,为身边的人带来温暖与力量。

wechat_2025-08-19_165944_624.png

  张怀锋的青少年时代,曾有过一次惊心动魄的偏离。彼时,家庭经济的困窘如同勒紧的绳索,学业的压力如同沉重大山,少年意气在重压下消磨殆尽。一个寻常日子,他不顾家人的忧心忡忡,也未曾向师友吐露只言片语,毅然决然地将书本掷入角落,决意挣脱“十年寒窗”的束缚,去追寻那无拘无束的“自由天空”。辍学之初,确如“羁鸟出笼”、“池鱼归渊”,他短暂地沉醉于“解放”的眩晕感中——再不用面对墙壁苦读,再不用被公式定理缠绕,再不用听那清晨扰人的诵读,再不用为解题熬至通宵。一种挣脱樊笼的轻盈,几乎让他忘乎所以。


然而,这“自由”的底色如此浅薄。仅仅三天后的一个寒夜,三位身影披着星光,踏着乡间崎岖的小路,步行近四公里,叩响了他家的门扉——班主任孟泰山、李国旺、黄少安三位老师不期而至。简陋的屋子里,灯光昏黄,老师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。孟老师没有厉声斥责,只是痛惜地望着眼前这个曾寄托希望的学生:“怀锋啊,天空很高,可翅膀要硬了才能飞上去。” 黄老师轻抚他瘦削的肩头,李老师则娓娓道来陈景润在斗室中演算“哥德巴赫猜想”的痴迷,牛顿、华罗庚那些由汗水而非天赋浇灌出的奇迹。老师们的话语像一把钥匙,瞬间开启了他被蒙蔽的心智:“孩子,要改变眼前这片天,路只有一条——回到书桌旁去。学习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啊!”


这夜,那盏昏暗的油灯下,师者的忧心与期盼如暖流,融化了少年心中那层叛逆的薄冰。他垂首,泪水无声地砸在泥地上,洇开深色的印记。他抬起头,眼中重新燃起了光亮:“老师,我错了,我明天就回学校!”


重返文殊联中的张怀锋,仿佛脱胎换骨。他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:晨曦微露,他已起身,在挂着露珠的树下,诵读声惊醒了沉睡的草木;课堂上,他目光如炬,思维紧跟老师的讲解,笔下沙沙记录着智慧的轨迹;深夜,一盏煤油灯伴他苦读,窗外清冷的月光与闪烁的星辰,仿佛都在无声地为他鼓劲。家离学校足有四公里,他日日披星戴月,风雨无阻,早读第一个点亮教室的灯盏,晚自习最后一个踏着夜色归家。饭盒里,永远是干粮与咸菜的组合,清贫的滋味,反而更坚定了他改变命运的渴望。父母的叮咛犹在耳畔:“沙还是米,你自己淘!” 而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与不倦身影,则成了他心中最坚实的灯塔。


三年磨砺,寒门学子终跃“龙门”。文殊联中那段淬炼灵魂的岁月,那些在油印机旁为学生赶制试卷、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、在困境中坚守教育理想的老师们——尤其是将他从迷途拉回的孟泰山先生,用生命的光热在他心底烙下了永恒的印记。这份师恩的厚重,如伏牛山深扎的根基,最终塑造了他一生奉献的脊梁。


多年后的1980年,当张怀锋自己站上三尺讲台,继而成为一校之长,文殊联中的精神血脉便在他身上奔涌不息。他将陶行知“以教人者教己”奉为圭臬,深知“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,耳朵是录音机”。他的一言一行都力求成为美的范本,用语言播种,用行动耕耘。从普通教师到校长,他始终“以校为家重奉献,以身作则重垂范”,将“联中精神”的种子播撒在新的校园,使之生根、发芽,终至繁花满树。即便后来岗位变迁,被借调至文殊镇政府,执起相机与笔杆,成为行走在乡土间的记者,那份源自师者的责任与热忱从未改变。


岁月流转,身份迭变——教师、校长、记者、书法家、摄影家、志愿者……张怀锋生命的外延不断拓展,但内核始终如一:那便是对恩情与责任的铭记与回馈。这份回馈,最璀璨的光芒,投射在他痴迷并奉献终身的书法艺术之上。


他习书,追慕二王神韵,在楷书的端庄、隶书的古拙、行草的奔逸间游刃有余。他仿古而不泥古,笔下流淌着化合融铸的才情,品味纯正,格调清雅。数十载寒暑不辍的临池,终使他的作品赢得广泛认可。


从2018年到2025年,张怀锋在众多书画大赛中屡获佳绩。2018年获全国第八届书画大赛优秀奖;2019年,在人民的名义“2019全球华人书画艺术大赛”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“浓墨重彩颂华诞”第47届中韩日三国书画联展、“华夏杯”全国书画大赛、艺巡中华“墨香百城”书画大赛中均有所斩获;2020年和2021年,分别在河南省群众书画展和许昌市书协组织的“钟繇杯”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;2022年至2025年,在禹州市和许昌市举办的各类书画展中也多次获奖并著书。


从全国书画大赛到各级展览,奖誉纷至沓来。然而,在张怀锋心中,这些闪光的奖杯与证书,远不及另一种“价值”来得珍贵与恒久。


张怀锋并没有因为这些荣誉而骄傲自满,反而更加淡泊名利。只要有人求他的书法作品,他总是有求必应,从未收取过一分钱。他常说:“书法是一种艺术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,能够用自己的作品给别人带来快乐和美的享受,就是我最大的满足。”.


书法于他,早已超越了艺术的藩篱,成为一种最质朴的奉献语言。他的书斋,向所有慕名而来者敞开。无论是街坊邻里,还是公益组织,但凡开口求字,他必展纸研墨,倾情挥毫,分文不取。墨香所至,皆是心意。每年春节前夕,他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最热闹也最需要温暖的地方:校园里,他为孩子们写下励志格言,墨迹未干,梦想已在幼小心田抽芽;军营中,他为最可爱的人泼墨抒怀,铁血豪情与笔走龙蛇相得益彰;社区、广场上,他顶着寒风为群众义务书写春联,一副副红纸黑字,传递着最传统也最温暖的年味祝福。2020年初,河南省慈善总会大禹公益联盟五周年庆典,他郑重献上精心创作的“厚德载物”四个大字,墨韵厚重,寄寓深远——这何尝不是他躬身践行的座右铭?


墨香流淌,爱心汇聚。他担任禹州市颖川办寨子小学书画讲师,将美的种子播撒在下一代心田;他活跃在红十字志愿服务队、社会文明实践服务队、关心下一代协会的各个现场。连年来,“优秀志愿者”的称号是对他无声奉献的最高褒奖。那满墙的书法奖项熠熠生辉,而在他心中,最重的勋章,是孩子们接过春联时纯真的笑脸,是社区老人抚摸着“福”字时满足的皱纹,是每一次以墨传情、温暖人间的微小瞬间。艺术的光华与公益的热忱,在他身上交织成一种动人的文明践行。


2018年,当张怀锋借调至文殊镇政府文化站,肩挑扶贫宣传重担时,另一项天赋与热忱——摄影,也找到了喷薄的出口。相机,成为他丈量故乡、记录时代的又一支笔。


他用镜头记录下农村的点滴变化,那些老旧村庄、新村改造后的新貌、邻里间互助的温暖瞬间,都被他定格。他将这些照片制作成展板,在党群服务中心展示,增强居民对家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,助力乡村振兴。不仅如此,他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,经常深入偏远山区,拍摄那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、艰苦的学习环境,将照片分享到网络,为山区孩子募集学习用品和捐款,助力改善孩子们的学习条件。


他的镜头,深情地对准了文殊大地的肌理与灵魂。古老文昌阁的飞檐斗拱,在晨曦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;蜿蜒曲折的地道深处,仿佛回荡着峥嵘岁月的呐喊;田间地头劳作者古铜色的脸庞上,镌刻着坚韧与希望;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,无声诠释着脱贫攻坚的伟大变迁;乡邻间淳朴的笑容与互助的身影,则是文明乡风最生动的注脚。千余篇饱含深情的图文报道,带着泥土的芬芳与时代的体温,从《中国新华网》、河南电视台《法治频道》风采栏目,流向《许昌日报》、《禹州新闻》、《今日禹州》、《禹州三都文化》等更广阔的天地。他用光影和文字,为家乡的蝶变立传,为平凡的伟大存照。


一次赴文殊村文昌阁和地道拍摄的采风活动中,他与几位摄影家同行。陪同的,恰是他当年文殊联中的老师马朝亭。故地重逢,马老师紧握着他的手,向众人介绍,话语里满是自豪与感慨:“怀锋上学时是个好学生,当老师时是个好老师,当校长时是个好校长,当干部时是个好干部,当记者时是个好记者……” 这份来自启蒙恩师的“全优”鉴定,让张怀锋赧然又激动。他深知,自己人生的每一个角色,每一次微小的闪光,都深深植根于当年那所简陋却充满力量的联中校园,源于像马老师、孟老师那样以身为烛的引路人。


如今,曾作为河南广播电视台《法治频道》风采栏目组许昌站编辑主任的他,手中的笔与镜头,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传播文明、弘扬正能量的使命。他记录法治进程,聚焦凡人善举,用一篇篇报道编织着社会文明的经纬。他深知,每一次快门按下,每一次文字敲定,都是在为时代留存一份温暖的底稿,都是在践行当年老师们在他心中种下的“奉献”二字。


2025年7月举办七彩暑假儿童摄影书法公益学习班,在夏日炎热的蒸腾里,在城上城二楼会议室内,张怀锋俯身,掌心轻托孩子微颤的小手,引着笔杆在宣纸上游走。“看这‘一’字,”他低语,“如伏牛山的脊梁,沉下去才稳。”汗水滑落鬓角,室内唯余笔锋摩挲的微响,庄严如仪。


当歪斜的笔画终成卧牛般沉实的一横,孩子眼里霎时星火闪烁。张怀锋直身,目光拂过墨香浸润的稚嫩面庞——那专注凝神的神态,正是未来山梁初露的坚毅轮廓。



这平凡书案前俯首的姿态,正是伏牛山最朴素的脊梁。他以无声奉献托举未来,每一次对稚嫩手腕的轻扶,都在加固文明大厦最深的地基,让古老德性在童心中扎根。


从颍水河畔出发的少年,走过迷途,终成中流砥柱。张怀锋的生命,是一部师恩反哺的深情长卷,一场以艺术与行动书写的文明跋涉。


伏牛山沉默地矗立,它不记得每一棵努力向上的树,但每一棵树都记得山的托举。张怀锋正是这样一棵树。他的根,深扎在禹州厚土与文殊联中精神的沃壤中;他的干,在书法艺术的天地间伸展出遒劲风骨;他的叶,则化作无数公益的荫蔽与文明的绿意,覆盖着他所热爱的土地与人。从险些辍学的少年,到反哺桑梓的赤子;从书斋里的墨客,到公益路上的行者;从记录变迁的记者,到文明星火的传递者——身份流转,场景更迭,唯有一颗奉献与践行的初心,如颍水奔流,不舍昼夜。


他用自己的半生,为“爱心奉献,文明践行”这八个大字,写下了最厚重、最温暖的注脚。这份注脚,写在义务送出的万副春联里,写在照亮贫困角落的镜头光影里,写在孩子们第一次握住毛笔时闪亮的眼眸里,更写在所有被他温暖过、鼓舞过的人们心中。这注脚无声,却如伏牛山的脊梁,支撑起一片文明向善的天空;这注脚无形,却似颍水的长流,在时光的河床上,冲刷出名为“张怀锋”的、永不磨灭的印记。


墨香氤氲处,光影定格间,一个伏牛山之子,用毕生的行走告诉世人:最高的艺术是利他,最深的文明是躬身入世的践行——这,便是脊梁的铸造。


来源:禹州市三都文化


编辑者:wanglongwei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