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收到气象局短信,我们是‘见缝插针’,只要雨停就赶紧召集人抢收,现在6亩多玉米已经全收完了!”10月9日,禹州市神垕镇农户李远翻着手机里的气象预警信息,回忆抢收场景时难掩安心的喜悦。
今年入秋以来,禹州市阴雨天气持续“盘踞”。据气象数据显示,2025年9月我市有21天阴雨,月总降水量达320.1毫米,突破1957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;10月截至目前阴雨依旧,且预计12-13日、17-19日将迎来两次冷空气降水,21日后才会出现降水间歇期。面对这场“持久战”,禹州市农业农村局、气象局等部门以“技术赋能+精准预警”双线联动,全力守护秋粮生产,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。
精准预警:做秋粮“气象哨兵”,抢收时机精准送
“我们和许昌市气象局加密联合会商,靠卫星云图、气象雷达实时盯紧降雨动态,确保预警信息直接送到田间地头。”禹州市气象局负责人介绍,自9月阴雨天气应对防范工作启动以来,该局已累计发布暴雨预警、秋收农事提醒等信息超万条,通过手机短信、微信群、地方新闻媒体等渠道,将“雨停间隙”“降温时段”等关键信息精准推送给每一户农户,让大家“抢收有方向、避雨有准备”。
针对秋粮收获的核心需求,气象局还与农业农村局搭建“气象-农事”联动响应机制,每日共享降水时段、土壤湿度等监测数据,第一时间同步至农业农村部门,既为当下抢收提供依据,也为后续小麦播种规划铺路。
技术护航:建秋粮“防护屏障”,防灾减损见实效
雨情就是命令。禹州市农业农村局第一时间成立分管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,抽调骨干力量组建13支农技服务组,分包全市各乡镇(街道),深入田间地头开展“一对一”指导。9月8日以来,先后印发《2025年“三秋”工作方案》《防止涝渍灾害风险预警》《关于应对连阴雨组织人工抢收的紧急通知》《关于应对阴雨天气抓好“三秋”生产的通知》等文件,针对玉米倒伏、田间积水等问题给出“分级解决方案”:轻度倒伏无需扶直,避免茎秆损伤;中度倒伏人工轻扶后培土固根;重度倒伏或茎秆断裂则放弃扶直,集中力量抢收籽粒,减少二次损失。
“不光帮我们解决田间问题,还教我们怎么烘干、存放粮食,怕收回来的玉米发霉。”顺店镇种粮大户张继红说。禹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,该局还制定科学的粮食烘干建议,指导农户按籽粒湿度分类存放,避免堆叠霉变。截至10月10日16时,累计组织科技下乡300余人次,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18场次,服务群众4000余人次,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。
同时,针对农机无法下田的情况,农业农村局组织推广履带式收获机械,动员在家劳动力、返乡人员、放假学生参与人工抢收,基层党员干部、驻村第一书记带头帮扶缺乏劳动力的农户,确保“不漏一户、不落一块田”。数据显示,禹州市秋作物应收82万亩,已收69.12万亩,收获率达84.3%;其中玉米应收68万亩,已收60.12万亩,收获率88.4%,当日收获1.86万亩;花生6万亩、小杂粮3万亩已全部收完,全市累计烘干粮食4.34万吨。
长远布局:备麦播“万全之策”,夯实农业根基
在全力做好秋粮抢收的同时,禹州市已着眼后续小麦播种,提前谋划、精准施策,确保“秋粮应收尽收,冬麦种足种好”,全面夯实粮食安全基础。
随着10月21日降水间歇期临近,禹州市以《应对连阴雨天气稳定小麦播种面积工作预案》为抓手,制定了《禹州市小麦晚播技术指导意见》,从“抢腾茬、优技术、保供应、强督导”四方面推进麦播准备。一方面,持续跟踪前茬作物收获进度,对已收获地块,组织农户及时清运秸秆、开沟散墒,为机械整地创造条件;对未收获地块,继续利用雨停间隙抢收,确保“腾茬一块、整地一块”。另一方面,针对可能出现的晚播情况,农业农村局联合13支农技服务组,提前分析研判,制定提出了“晚播麦管理技术要点”:若播种期推迟,指导农户适当加大播量,增施磷钾肥,搭配使用小麦生长调节剂,弥补晚播对小麦苗情的影响。
“有精准的气象预警,有接地气的技术指导,我们有信心把连阴雨的影响降到最低,不仅要让秋粮颗粒归仓,还要确保冬小麦播种面积稳、质量高。”禹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。
下一步,禹州市还将针对此次连阴雨暴露出的水利设施不足、农机适应性有待提升等问题,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加快农村沟渠互连互通,实施玉米单产提升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,扩大密植滴灌、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,持续夯实农业抗灾减灾能力,促进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,为粮食安全筑牢“长远根基”。
编辑者:wanglongwei
分享到: